“其实,人心不全是阴暗的,更多是平庸琐碎。”
夏雨淅淅端午后,雨声沥沥思绪起。6月11日下午,79906am美高梅第三十二期“思齐”悦读会在79906am美高梅楼403室顺利举行,此次悦读会由顾奕俊老师主讲,十几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悦读会伊始,顾老师先向大家说明了此次读书会选择分享王安忆老师作品的理由:其一是因为他当前正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工作,王安忆是其长期追踪的作家之一;其二,王安忆的作品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读来“即便不是次次都有意外之喜,但也总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顾老师给出形象的评价:“如果中国当代小说界有国家队的话,那么王安忆肯定在第一阵线。”
“如何吃饭?如何算账?”
“如何吃饭?如何算账?”是本次读书会分享的标题,也是王安忆写进这本小说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了搞明白这两个问题,顾老师将《一把刀,千个字》分上下两部展开讲解:上部围绕主人公陈诚的少年时光展开,主要落笔于其在美国以及上海的成长经历,陈诚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法”对他日后乃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谈到“教育”,顾老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中国青年作家,他提到当今中国青年作家身上自然性的缺失,这与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流水线式的交流方式有很大关系。上大学找工作考编考研结婚生子......我们按着定式过着自己的人生仿佛一眼望得到头,这是这个社会的一种秩序,是某种现代化的结果,但是王安忆老师试图在一类凸显“现代社会”与“原始人的生活”之间强烈反差的情境构造里,塑造出被寄托了她的想象与意旨的生活“强者”,她希望年轻人去做那个“我们这个社会公约数除不尽的人”。
小说的下部则是对历史的追溯,“伤痕”和“反伤痕”成了这部分的一个重要主题。“伤痕”体现在陈诚母亲的经历上:一个风华正茂的知识女性,因在特殊年代“不合时宜”的言论观点而杀身成仁,其家庭也随之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是那个时代对他们的伤害。但是跟随顾老师的解读,我们发现王安忆的重点不在强调“伤痕”,而是在讲述一个家庭在经历风雨飘摇后,是怎样接续先前的常态化的生活逻辑与人生态度,是家庭成员怎样同残缺的记忆进行和解。这也是文章为何频繁地提及“吃”“聊天”等生活化的场景,记忆的伤痕依然会在,但生活仍要继续。这便是“如何吃饭”。
顾老师将上下两部分贯穿在一起,领着我们发现了小说立意的一个宏大主题:这是一个横跨政治时代和经济时代的大故事,但故事的展开又是聚焦一个家庭在经历伤痕后如何与残缺的记忆和解的问题。
与过去的自己“算账”
“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形象来描述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条斜行线,斜率在过程中会有变化,向上却是不变。这条斜行线的起点并不太高,可是它一直往上走,日月年岁推移,它所到达的点不觉间就越来越高;而所有当时的高点,都只是它经过的点,它不迷恋这暂时的高点,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斜率往上走。它会走到多高?我们无从推测,我想,这条斜行线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张新颖对王安忆的评论。王安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道以来,就在若干看似“有限”的人物原型、叙事主题上,对接具体时代背景与社会动态而产生充满张力的“变形”。到2000年后,她更是将世界性的视角放入自己的作品中,用全球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时代下的问题。顾老师讲到王安忆一直在进步,王安忆的写作是同“过去式的自己”进行“算账”的过程。这也使得王安忆成为了一个在潮流之外的作家。
《一把刀,千个字》是王安忆以“我”的视角逼近“我们”,进一步定位她所认知的“我”与“我们”的位置距离,其背后是王安忆对“岁月遗产”与“文学遗产”的“账目”的探索与思考。而“算账”更具前瞻性的意义在于,将“我”与“我们”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的“遗产”投射向日常生活与特殊时刻相交织的未来,从而确立王安忆文学创作生涯的这条“斜行线”的下一个将要抵达的目标方位。
思维碰撞
21网新2班的姜铉:我在此次读书会以及我自己对《一把刀,千个字》的阅读中找到了很多共鸣。我是扬州人,扬州有许多方言与书中所写到的上海话很相似,因为扬州有许多人奔赴上海去谋生计,这是比较有感触的一点。再就是我个人的经历,我在初中时从扬州到南通虽然地理上不算远,但是文化上的差异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很能体会作者从上海到美国的经历,异国他乡归属感的缺失,一种失根的无安全感,我无法想象作者如何去承受这些。
顾老师:其实文学这几年一直在谈一个地域的问题,但是但从这个角度去看王安忆的这本小说是不准确的,王安忆对传统和现代性关系的认知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她在现代性的大环境下还在遵循一种规矩性但同时又加入了世界性的眼光这是很难得的。
21文学4班申屠凌云:我读来感觉王安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十分复杂,相比较下,《长恨歌》以时间顺序安排仿佛更加循规蹈矩更加符合主流逻辑,上部以双线展开,下部又开始倒叙,有时会看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我想问一下老师这本书的一个内在逻辑是什么?
顾老师:这是一种理性的写法,是王安忆的情感处理方式,她不希望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伤痕文学的作品,她要谈的是人物在伤痕之后如何形成跟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和解。
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